转载于麦可思研究
4月6日,清华大学保卫处通报,接到公安机关通报,近期发生多起针对高校师生的冒充客服网络诈骗案。该校一名教师曾接到自称短视频平台客服电话,按对方指引操作时,因对方提议屏幕共享协助而生疑,随后联系学校保卫处反诈劝阻中心。
而在3月20日,江苏省扬州市一大学生已被骗,并由母亲带着去了辖区派出所寻求帮助——大一学生小陈轻信网络兼职广告,银行卡被警方依法冻结。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,不少像小陈这样涉世未深的的大学生群体,因经济压力大、信息辨别能力弱、防备心不足等原因,已落入诈骗陷阱。
此前,搜狐新闻—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过一项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发现,受访大学生中,仅44%的大学生表示清晰地了解校园诈骗行为,有两成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。
典型案例更能印证大学生防诈能力的实际缺口。
2023年9月,在湖北省反诈中心、某师范大学、长江云新闻客户端联合开展的防诈测试中,3.4万条模拟诈骗短信发出后,近10%的学生点击了内含虚假问卷的钓鱼链接,其中321人“上钩”,提交了身份证号、学院信息等详细的个人信息,成为被骗的超高危人群。进一步调查发现,部分学生因页面包含学校标识而轻信链接安全性,或误判“不涉及资金即无风险”,反映出对信息泄露后果的认知不足。
“不要以为不涉及财物,就不会被骗!”湖北省公安厅刑侦总队重案支队副支队长、湖北省反诈中心负责人吴春丽提醒,收集个人信息是第一步,接下来诈骗团伙就会根据具体信息“量身定做”个性化的诈骗套路,迷惑性、欺骗性更强,更难防范。
特别提醒大学生注意的是,AI技术的普惠性也催生了新型犯罪。通过AI换脸、AI声音合成等方法,已有不少大学生被骗。
2024年,封面新闻对1500多名大学生做过一项调研显示,半数受访大学生本人或身边的人曾遭遇疑似AI诈骗,其中包括了AI换脸、AI音频伪造、视频造假、AI投资顾问骗局等形式。超七成大学生对AI诈骗感到恐慌,坦言“面对AI诈骗防不胜防”,仅有25.1%认为“骗不到自己身上”。
AI诈骗本质是“技术包装下的信任攻击”,大学生需牢记:绝对逼真≠绝对真实,任何涉及金钱、隐私的操作,必须通过“官方渠道+多重验证”。
大学生群体因涉世未深,已然沦为诈骗重灾区。常言道,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对学生来说,只有熟知骗子的套路,才能在面对骗局时见招拆招。
对于大学生被骗的类型,某机构曾对2001名受访大学生进行了一项“大学生防诈骗”专题调查,数据显示,兼职诈骗(58.6%)排在首位,其次是刷单返利诈骗(52.7%),排在第三位的是网络交友诈骗(51.7%),其他主要还有招聘诈骗(46.2%),冒充熟人诈骗(34.4%),冒充各平台客服诈骗(34.1%),网络游戏诈骗(28.6%),贷款、代办信用卡诈骗(28.0%)。
高校应大力开展反诈宣传,以鲜活案例警醒学生们。同学们自身也要主动汲取反诈知识,面对不明信息坚决说“不”。尤其是下面这些常见的电信诈骗陷阱。
✍ ;刷单返利类诈骗: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、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兼职信息,利用大学生渴望独立、缓解个人经济压力的心理,通过快速返还小额佣金骗取信任,再以更多任务才能提现为由骗取更多资金,最后切断联系。
注意:刷单诈骗已衍生出“色情诱导+兼职”“点赞返现”等变种,前期小额返利只为放长线钓大鱼!
✍ ;“先交费”求职陷阱:诈骗分子发布虚假兼职/实习广告,声称提供高薪岗位,以中介费、体检费、工服费等名义收取费用后,用各种理由拖延,最终失联。
注意:凡要求“先交钱”的兼职/实习都是骗人的。
✍ ;助学金/奖学金骗局:诈骗分子冒充教育局、学校或基金会工作人员,以发放助学金、奖学金为由,索要银行卡号、密码、验证码等信息,或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,从而骗取钱财。
注意:正规助学金/奖学金申请信息会通过学校官网、班级通知等官方渠道发布。勿点击陌生链接、泄露个人信息或转账。
✍ ;冒充公检法诈骗: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,通过电话或短信告知学生账户异常、涉嫌犯罪等,诱导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或转账。
注意:可疑信息可通过学校保卫处或拨打110核实,切勿轻信陌生来电。
✍ ;校园贷诈骗:诈骗分子以低门槛、高额度为诱饵,诱导大学生申请校园贷,随后以各种理由要求支付手续费、保证金等。
注意:借贷前核实机构资质,拒绝非正规渠道,勿因“面子”隐瞒风险,遇问题及时向学校、家长或警方求助。
✍ ;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: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平台、短信等渠道发布虚假购物信息,吸引学生购买商品,诱导学生点击钓鱼链接或提供银行账户信息,从而骗取钱财。
注意:交易通过平台担保,不脱离官方渠道付款;不点击陌生链接,资金操作通过官方APP验证。
✍ ;情感诈骗:诈骗分子通过社交平台与大学生建立感情关系,获取信任后以各种理由借钱或要求转账。
注意:未核实身份前不确认亲密关系;涉及金钱(借款、投资、转账)时保持清醒,尤其对方以“感情”施压时。
值得欣慰的是,高校近些年来正以多元举措为学生构筑反诈屏障。
搜狐新闻—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还显示,受访在校大学生所在高校均在积极开展防骗、反诈工作。高校提供的防诈骗相关帮助主要为“组织警察等入校做讲座或其他活动”(55%),以及辅导员、班主任等给予的提醒(54%)。还有47%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大学给学生开设了个人财产安全相关的课程,34%表示学校会通过校园官网、官微等平台发布提醒。
这些“制度性防护”与“常态化教育”,正逐步填补大学生的认知盲区,让防骗知识从“零散灌输”转化为“主动防御”。
当然,面对AI诈骗、精准话术陷阱等不断迭代的诈骗手段,若要筑牢校园反诈防线,还需大学生们时刻绷紧“防诈弦”,强化自身防范意识,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。
主要参考文献:
[1]防范诈骗 近七成受访大学生不轻信陌生人来电 [N]. 中国青年报,2024-11-08.
[2]警方开展“钓鱼”行动,321名大学生“上钩”! ;[EB/OL]. 光明网,2023-09-20.
[3]教育部网站、江苏网警、麦可思研究、澎湃新闻网等。
(审核 张进军)